大师近距离接触 翻译中谈创新—访南京大学博导张柏然教授

                  

  在123日举行的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翻译家论坛的开幕式上,记者有幸聆听了张柏然教授的一场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课题的讲座。讲座结束后,记者大胆走到张教授面前,请求对他进行一次专访。面对记者的贸然请求,张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下面是记者与张教授的访谈实录:

  记者:张教授,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能简要谈谈对此次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的看法吗?

  张教授: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都有一种偏见,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翻译是一种很低贱的工作。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翻译在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而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更是促进了这一进程,它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参赛人数连创新高,今年更是多达上千人,还有来自海外的参赛稿。翻译作为一种沟通中西的桥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记者:刚刚听了您的讲座,您谈到翻译要有创新性,您是怎样理解翻译中的创新呢?

  张教授:我们在翻译中往往陷入一种文化惯性,误解了翻译研究的本来面目,把翻译模式化,并且认为我们的模型可以放之四海皆准,所以我们提倡自主创新的翻译,只有这样的翻译理论才能使我们的翻译有生命力,从而有效地参与跨文化的发展。

  记者:作为一个翻译爱好者,我想问一下如何区别对待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张教授:其实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界一直都在讨论的话题。不过一直也都没有定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直译是把原作者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更贴近原文;而意译则主要依据文章的意义进行翻译,它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要对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民族习惯,初学者由于没有什么翻译的经验,因此建议不要使用意译的方法。 同时,翻译的本身就是译者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我们用英语说就是“rewriting”的过程,译者自己在翻译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智慧与创造。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吧:就像照相一样,一个人可以照成千百个模样,但还是同一个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说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张教授的行程安排得很紧,所以我们的访谈不得不匆忙结束,但张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样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记者离去的时候,走到楼梯口又碰到了张教授,他正给一些获奖选手签名留念,其关心爱护年轻一代的心情可见一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期待在张教授的关爱教导下,中国能够出现更多自主创新的翻译人才, 笔者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做一个沟通中西方的桥梁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简介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专门为中国青年人设立,为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由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创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至此已十六届,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翻译大赛,业已受到了全国乃至海外青年翻译爱好者的欢迎和认可。参赛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已经成为翻译界和翻译实践第一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促进了国内文化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